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一、 企业简介

原启生物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自主创新技术平台开发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的创新药企。截至当前,公司已经申请专利百余项(包括PCT),获得授权10项。

原启生物以为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发效价可及的药物为使命,自主创新构建了基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OriAb、OriCAR等多个专利技术平台,并从抗体工程构建技术、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T细胞浸润与杀伤能力等方面着手突破了CAR-T治疗实体肿瘤的疗效瓶颈。公司开发的首个靶向GPC-3的CAR-T产品的探索性临床研究数据积极,亮相ASCO 2021,于2022年9月获得了NMPA的IND临床试验批件;靶向GPRC5D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产品OriCAR-017临床研究数据获2022 ASCO/2022EHA年会接收作口头报告,于2022年10月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随访数据于2023年1月在国际临床医学期刊《Lancet Hematology》(《柳叶刀血液学》发布。首个自主研发的免疫检查点(PD-L1/4-1BB)双特异性抗体药物YN051(ATG101)以首付款+里程碑1.42亿美金的金额授权给德琪医药(B.6996)继续开发,该项目该项目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三地的开展注册临床试验I期。

目前,原启生物已有超过10个针对肿瘤治疗的细胞药物管线。重点关注包括肝癌、卵巢癌、胃癌、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具有广泛的治疗需求适应症。原启生物始终秉持着“成为创新驱动的全球领先肿瘤免疫治疗新药的创制者”的企业愿景,组建了国际化产品开发和运营管理团队,建设了符合GMP规范的生产设施和质量检测及管理体系,不断通过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探索开发疗效好、差异化、成本可及的创新型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药物,力争在“创新药、中国造”的发展机遇中不断开立新局。

2022年7月,原启生物宣布完成总金额超过1.2亿美元的B轮融资。


二、 博士后科研环境

目前公司人数已逾百人,形成了从早期研究到工艺开发/生产与质量控制到探索性临床研究全链条技术能力过硬的团队。公司拥有大量细胞治疗产品开发的现代化高通量设备,已建成5000平米B+A环境级别的工艺开发与生产洁净区和1300平米质控区,配备封闭制备体系所需的高价值设备以及各类现代化检测设备,全面完成验证和计量,为工艺开发与质控提供扎实的硬件和环境基础。

拥有8项自主创新靶向实体瘤的细胞产品开发管线,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长征医院等三甲医院开展探索性临床研究6项。公司与CDMO、安评研究和临床研究咨询领域的多家知名企业签署技术合作合同,协力解决生产合规性、质量稳定性和产品成药性的关键问题,为加速临床前研究的进度和质量提高提供了充足保证,从而极大地加快新药开发进程。


三、 企业科研成果

1、 承担国家973计划子课题《AS新干预策略的研究》,2019年9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评价为“优秀”,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三项课题承担单位。

2、 20206月,公司与德琪医药(6996.HK)就一款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肿瘤靶向双特异抗体创新药物签署独占许可协议,交易金额1.42亿美元。该双特异抗体产品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和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抗体通过基因构建组成,可以同时启动两种互补机制来激活抗肿瘤免疫效应。临床前研究表明该双特异抗体具有比两个亲本抗体联用具有更强的抗肿瘤疗效。目前已于20216月在澳大利亚申请IND,同年10月开展I期临床试验,可发展成为新一代广谱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3、 公司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首次公布其评估靶向GPC3的CAR-T药物治疗复发/难治性肝细胞癌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截至到公布前,11例接受细胞输注的复发受试者均为化疗、TACE以及靶向药物治疗无效的晚期肝癌患者。在9例可评价患者中,治疗客观缓解率达44.44%,疾病控制率达77.78%,回输后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没有观察到神经毒性。这是目前已上市药物无法企及的兼具安全可控和良好抗肿瘤活性的效果,有望成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4、 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培养制备出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权威检定认证。


四、 博士后科研团队介绍

何晓文:现任原能细胞科技集团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生物和遗传学博士。美国University of Dentistry and Medicine of New Jersey博士后,美国Rutgers University研究教授。曾带领团队研发“治疗用粘质沙雷式菌苗(雷舒宁)”获国家新生物制品I类新药证书。主持研究的肝癌肿瘤疫苗,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过多项美国国立医学科学院(NIH)、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上海细胞治疗临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浦东新区医学会靶向与细胞治疗第一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山医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客座教授。
王华菁:研发副总监,肿瘤学博士,高级实验师,上海市首席技师,浦东工匠,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军队“十二五”后期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负责人。
高绍荣:同济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干细胞与转化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余勇:同济大学免疫学教授,2013年至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Sanger研究所从事干细胞与淋巴细胞发育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9月起正式受聘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先后入选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李翀: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担任副研究员,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理工学研究科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联合培养博士。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一项。


五、博士后招聘信息

岗位职责:

1、负责免疫细胞、干细胞、抗体、肿瘤免疫等新技术新机制的研发;

2、协助研发团队成员的工作指导,管理科研项目的开题、实施和结题;

3、对相关领域科研进展、产业动态保持密切关注,为公司战略目标提供建议;

4、组织申报专利、文献发表及各级政府重点项目。

资格条件:

1、分子生物学、免疫细胞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抗体工程、基因编辑及相关专业博士;

2、35周岁(含)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3、全面组织和管理研发计划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近三年在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申请主持过国家、地方科研基金项目者优先;

5、优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何晓文,陈琳琳

企业官网:www.oricell.com

邮箱:peter_he@origincell.com

chenlinlin@oricell.com